
“‘MIG焊’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推著走、推著焊,不是像電焊從左往右,而是從右往左推著焊。”在十院航天天馬的生產車間里,自動焊接班班長、特級技師王曉飛正給徒弟們傳授焊接技巧。
作為公司最年輕的特級技師,“準90后”王曉飛傳承了師父——特級技師姜濤對焊接技術的“鉆勁”,以實干擔當肩負起新一代“焊將”使命,譜寫了兩代人“雙特級”的佳話。
“見到偶像,激動極了!”
作為一名焊工,在操作不同位置的焊接時,四處飛濺散落的“焊花”時常會燙傷雙手。然而,焊接必須保持姿勢穩定和精力高度集中,就算焊花灼傷皮膚,也必須咬牙堅持。
2000℃以上的電弧溫度、50℃以上的體感溫度……這是王曉飛跟焊槍打交道15個年頭中的日常。談到手上的疤痕,王曉飛笑著說:“手上不留點疤痕,就不算一名合格的焊工。”
2010年,從遵義航天工業學校畢業的王曉飛在蘇州從事焊接工作,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與師父姜濤結緣。
在一次技能大賽中,姜濤作為賽事評委,負責焊接比賽的評選工作。姜濤是十院頂尖的焊接大師,王曉飛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。更令王曉飛驚喜的是,自己的參賽作品得到了姜濤的點評和肯定,并為他示范了一遍改進的操作方法。
“當時就像粉絲遇到了自己的偶像,激動極了!”王曉飛回憶說,姜濤師傅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精湛的操作技藝令自己折服,隨即決定回到家鄉拜師學藝,跟隨“師父”苦練焊接技藝。
“當時看到這個小孩(王曉飛)的作品還不錯,基礎比較扎實,也很好學,我就多為他講了一些。”回憶起與王曉飛相逢的場景,姜濤臉上洋溢著笑容。
“師父常教導我,產品就是人品。所以我始終堅持把產品做到精益求精,好的產品才能交給客戶。”王曉飛說。
十余年間,隨著技能水平不斷提升,王曉飛先后參與了航天天馬多個重點項目的研制生產任務。
“一次交驗合格率達100%”
2024年,航天天馬承接了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某配套裝置任務,其設計指標對產品工藝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。
“當時要加熱到200度,雖然下面墊有耐高溫的石棉布,但空氣中溫度也不低。”王曉飛回憶說。
那段時間,為節約工件加熱時間,提升工作效率,王曉飛帶領班組輪流上崗,晝夜不停,連續一個月的堅持讓零件一直保持高溫狀態,直至最后焊完成型才讓它的溫度降下來。產品焊縫一次合格,圓滿完成任務,成功助力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首飛。
近年來,航天天馬引進了自動化焊接工作站,推動技術不斷革新。王曉飛說:“年輕人就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!”他主動報名學習設備操作和使用方法,實現了自動化焊接工作站在多個型號產品上的焊接應用。
他還牽頭開展了多項前沿技術的應用性研究,助推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。
“曉飛愛鉆研,他總是緊跟行業發展趨勢,緊盯先進技術。在參加的各級技術比賽中,還多次獲得第一名。”身邊的“戰友”這樣評價他。
如今,王曉飛帶領班組成員參與完成了大量產品結構件焊接任務,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達100%。憑著業精于勤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王曉飛先后榮獲貴州省國防工業“創新能手”、貴州省技術能手、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個榮譽稱號。
王曉飛說,“嚴謹務實”不只是一句口號,更應成為職業素養的底色,成為工作實踐的標尺。
一線手記:
風趣幽默的談吐與精湛老練的焊接技藝,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特質在王曉飛這個焊接“大師傅”身上統一起來。他將焊接工作化作一門藝術,出自他手的焊縫均勻、美觀、質量可靠,成為“嚴慎細實”的生動體現,這就是新時代航天人的熱血擔當。(文/馬鴻 海報/張彤、杜宜桓)